3月26日,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工地上,工人们正用新工艺浇筑肿瘤检测病房防辐射房间墙体,棱角分明、线条顺畅,向文秘欣慰地笑了。这项新技术,是他苦心钻研2个月的一项小创新,攻克了过去这种超厚墙体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的难题。 向文秘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工程师,是一位工作仅9年的90后,他凭着不懈的努力和钻研,在项目中进行工艺、工序等创新,斩获工程科技创新成果12项 ,其中包含国家专利、省级工法等多项核心技术,不但节省了建筑成本、有效地缩短工期,还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。 从重庆大学毕业的向文秘,2012年踏上工作岗位。擅长工科的他,痴迷地恋上了创新。在他的眼里,创新无处不在,只要肯钻研。 在一次施工过程中,向文秘看到,基坑施工时楼梯需要等土方全部挖完后再从下而上搭建,影响工期。“何不建一个楼梯,与基坑开挖同步,从上而下建?”向文秘画图、测算、推演,很快,一个边建边投入使用的楼梯便诞生了。此项发明《深基坑拼装式上人楼梯》已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授权。工程的工期因此平均缩短10天。 平时工作中,他发现的问题和突发的灵感,都会一一记录下来,工作再忙也要抽空思考、研究。对于自己发明的专利,向文秘认为,除了日以继夜的不断学习和钻研,更归功于“不拘泥于传统的反向思维”。 他的发明,有些是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,有的是来自施工过程中痛点、难点的攻克。 发现电梯井模板架体搭设难度大、施工周期长的问题,他创新了一种提升架体,加快了电梯井模板架体搭设速度,节约施工时间;看到电焊机施工工效低,他研制出一种建筑施工电焊装置,提升项目钢构件焊接的速度;观察到管廊施工效率低,他又创新性地提出管廊内部竖向分舱结构施工工法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 创新场上,分秒必争。有时为了攻克技术难点,向文秘彻夜不眠。碰上一个“硬骨头”,他会一头扎进工地没日没夜地试验,失败上千次,也不放弃。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,他天天在工地上推演,30来天磨破一双鞋,每天近5万步的脚印遍布工地许多角落;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,他冒着严寒、顶着酷暑去做现场监测,双手长满老茧。 看到工友们因为他的创新,减少了施工难度,提高了施工质量,向文秘觉得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说:“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,只有不断逼迫自己,才能创造出更多、更好的东西。” |
1、凡本网来源注明“新报融媒网”的所有稿件和图片作品,版权均属于新报融媒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新报融媒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新报融媒网)”的稿件和图片作品,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。联系客服QQ: 782240275